范周 | 汇聚“一带一路”企业力量,点亮共商共建共享之光
今日看点
汇聚企业家力量,实践共商共建共享。4月25日,“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首次举办。共有来自相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部门、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商协会、企业等近900名代表参会。首次举办的“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将搭建对接平台,促进务实合作和贸易投资往来,让各国工商界共享“一带一路”机遇。言之有范采访了“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机构成员单位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就“一带一路”企业担当和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1
数说“一带一路”,
企业参与,六年成果斐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六年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合作文件,朋友圈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容克”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多国发展战略实现了精准对接。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港口、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建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华为意大利5G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非洲广播电视数字化项目、中国-巴新农业产业园项目以及巴拿马跨运河大桥项目,都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参与建设的典型代表。
2013年至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4691.9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50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
卢森堡至成都中欧班列正式发车(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与国之间在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多层次人文交流合作也在务实推进中。截至2018年4月底,我国与61个“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立了1023对友好城市,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立173所孔子学院。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达6000万人次,“一带一路”旅游成为世界旅游的新增长点。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正在加快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文交流合作多渠道全方位布局,积极融入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中去。
2
“一带一路”倡议下,
中国企业讲好中国故事
民心相通的关键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生根发芽的文化根基所在。“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鸣;经济上互利是短暂的,文化认同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四达时代在非洲(图片来源:四达时代)
在文化领域,中国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助力文化交流。从2002年开始,四达时代开始走进非洲,将数字电视带去非洲的千家万户,同时也给非洲观众带去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四达时代更是积极参与,促进非洲广播电视数字化项目的加速发展,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今四达时代已在非洲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30多个国家开展数字电视运营业务,用户超过2200万,成为非洲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在肯尼亚调研
文化成为联结民心的纽带,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思想,让文化沿着“一带一路”生根发芽,推动“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范周教授如是说:
范周
教授
“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当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共建国家之间互联互通的保障。同时,文化项目也是共建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家是“一带一路“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主力军,各国企业间务实合作是使”一带一路“美好愿景变为现实的关键所在。
对企业自身来说,若要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成功落地,除了需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对所在国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民间民俗等有深刻的洞察和领悟。例如我国伊利集团投资30多亿元在新西兰建立乳业基地,出海建厂除了要解决土地、设备等常规问题,还面临着当地生态、风俗、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一系列挑战。伊利集团始终坚持与当地共赢的合作理念,与新西兰土著民族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深入理解尊重他们的文化,才能从最初的格格不入到后来的心心相印,因此取得了成功。这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具有借鉴意义。所以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保护本地生态平衡、融入当地民俗,必须和当地居民在文化上形成统一,融入地方文化,以取得信任,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带一路”合作下斯里兰卡南部贝利亚塔火车站(图片来源:新华社)
其次,企业所参与的“一带一路”项目的产品,从基础设施领域的能源、发电、铁路等大型公共设施,到文化贸易领域的图书、教育等内容产品,不同国别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人文情况各不相同,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式的创新和内容设计生产的创新,需要结合当地国家的市场行情,针对共建国家合作方的特殊情况和消费者的特有习惯,推出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找到市场推广的支撑点,也就是“投其所好”。同时促成各国借鉴、共享在中国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切实助力合作方经济发展,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正在稳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然有不少处在欠发达国家的行列,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目前大部分都是针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但不可忽略的是,这样的项目其实是一个平台,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当地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项目,项目建设所需物资很多,所有物资优先从当地采购,涉及当地企业逾千家,促进了当地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所以中国企业在海外落地,应当参与海外项目建设,积极为海外合作方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当地相关技术人才,将一大批当地农民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从而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出海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受益者,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工笔画的执笔者,描绘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卷。
参考来源:
一带一路官网,《数说中国一带一路成绩单》
范周,《培植“一带一路”的文化沃土》
END
责 编 | 赵婕 王径舟
美 编 | 王菲菲
推荐阅读